内容摘要:“没有最卷只有更卷”,如果只用一个字和一种情绪形容2023年的汽车后市场,“卷”和“无力感”或是最佳表达。关键是从2023年的后市场,能看出怎样的未来趋势?
这一年的汽车后市场,复苏似乎被冷藏,遥遥无期;全面激化的矛盾却频频出现,如修理厂抗议保险公司、4S店叫板主机厂、主机厂收紧售后主权、国产品牌加速替代外资……
公海赌赌船jcjc710
多重矛盾激化背后,是全行业利润空间被极致压缩下,整个产业链条的各方主体都在为生存展开“肉搏战”。
有人说,如果只用一个字和一种情绪形容2023年的汽车后市场,“卷”和“无力感”或是最佳表达。
因为燃油车价值体系被新能源车重塑已经成为无法改变的事实,车辆结构和人群结构的变化,正在影响企业的经营逻辑和思维方式。这就注定有企业踩准节奏,吃肉喝汤;有企业停滞不前,也有企业被无情淘汰。
或许,有些人已经忘却了,真正的“疫情解封”,其实是在2023年的1月份。也就是说,2023年是汽车后市场从阴影中走出来的第一年。
带着这个问题,AC汽车盘点了2023年的十大事件,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以更好的姿态去迎接2024年。
9月26日,途虎于港交所成功上市,标志着汽车后2C模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。
换言之,流量的价值仍是不可替代的。途虎上市之后,意味着养车等标准化服务,用户大概率会向有C端品牌认知的大平台大连锁集中。
同样聚焦养车业务,京东养车采取开城战略和低价策略,围绕核心城市逐个击破,利用营销节点造势,为加盟商引入流量,提升用户满意度,建立用户心智。
天猫养车推出双循环战略,联动淘宝天猫资源,提高门店的流量和留量,也预示着新康众在天猫养车2C品牌打造上加大投入。
可以说,2024年,汽车后市场或进入全面2C时代,用户争夺战必将更加激烈,对汽车后市场市场格局会有什么变化,对中小门店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?
日前,字节推出“懂懂养车”,“撩拨”了一众汽修厂的心,最大的担忧无非是抖音的流量是否向其倾斜。
抖音已然成为汽服门店绕不开的“流量之源”,甚至成为传统连锁二次发展的支撑点。
凭借198元保养团购套餐,小拇指、百援精养成为2023年抖音上最活跃的一股。小拇指培养了2000多个职人直播,百援精养培养达人,成立MCN机构。
跟随抖音在汽后的渗透,美团打响本地生活保卫战,取消平台入驻费,掀起汽车后热潮。小拇指甚至喊出基于抖音打造新的商业模式,未来3年开出3000家工场店,类似于在抖音上再造一个途虎。
区域连锁也在借抖音调整引流项目,从以前的洗车保养引流,到底盘、改装引流,通过改变客户群体找到业务增长点。
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,正在影响车主的消费习惯,对汽后行业也进行了深度改造。
重症下猛药。全国多地出台政策,禁止车险经营返现返利,足以说明今年保司的承保压力已经到了顶点。保司理赔成本高压下,4S店体量大不敢动,只能将枪口对准修理厂。
保司在定损环节“拿捏”修理厂,已是行业惯例。但保司要照顾4S和合作修理厂的利益,也是约定俗成的事情。
双方矛盾激化不可避免,如长沙维修协会呼吁保司停止事故车违法行为,如修理厂协助车主起诉保司;也有修理厂表示无车可修,也不接保司的订单。
但是,综修厂与保司的关系本就复杂,部分修理厂“嘴上说着不要,身体却很诚实”。在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背景下,保司如何平衡修理厂的利益,也将成为事故车行业的重点。
新能源时代,主机在售后端的渗透越来越深。一方面,基于超长质保政策和核心零配件垄断,锁住了车主的维保,也掌控了售后定价权。
另一方面,主机厂也将触角深入到再制造领域,希望基于再制造件的价格优势,将3年车龄及以上的流失客户重新拉回4S体系。
再者,在饱受新能源车主诟病的车险市场,比亚迪、蔚来、理想等17家主机已有不同程度的布局。随着车企累积的数据越发成熟,从用户购车开始,到维护保养、出险及理赔等可以做到全流程介入,车企对于前端销售和后端服务的把控力度都会增强。
作为曾经的汽车经销商第一股庞大集团,在巅峰时期拥有超过1000家汽车4S店的庞大集团退市,预示着传统4S集团进入转型阵痛期。
从今年年初开始,浙江台州中通集团、宁波海曙汽车、重庆龙华集团、内蒙古紫维汽车等多家老牌4S集团相继离场,淹没在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之中。
在燃油车被电动车替代不可逆的趋势下,以燃油车为主体建立的整个价值网络被冲击、被颠覆成为不争的事实。合资车企也在经历“大象转身”的阵痛,对于昔日的“盟友”4S店,只能说是有心无力。
11月,200多家一汽丰田经销商不提车或暂时不提车,倒逼厂家给政策。再到12月,上汽大众某经销商拉横幅索要1.8亿元返利,控诉厂家背信弃义。
F6数据显示, 2023年后市场累计进厂台次同比2022年增长8%,但仍不及2021年同期水平。超6成车主消费需求并未有所提高。
汽服门店的生意疲软,导致汽配经销商的库存高企和周转压力倍增, “卷价格、卷服务、卷账期”,供应链端的毛利持续走低。
寒意在渠道端渗透,去库存、去账期就成了不少渠道商最迫切的刚需。有经销商1-3折甩库存,对他们来说,没有什么比真切的现金落袋为安来得强;也有经销商拉横幅抗议汽配城,抱怨生存之艰难。
一方面,整个渠道链条上都在喊“没生意”,另一方面经销商的合规经营成本却越来越高。
随着金税四期落地,不少经销商年初就接到税务局补税通知。而在轮胎行业靠发票赚钱的经销商遭到清洗,如近期呼和浩特某经销商虚开发票超1亿被抓。
随着汽服连锁行业跑出了第一家港股上市企业,也极大地鼓舞了汽配供应链企业。汽配供应链企业更容易实现规模和网络效应,理论上应该有更好的资本前景。
但就目前的现状看,资本对汽配企业处在冷静期。康众、快准、三头六臂、好美特和欧洲维修5家易损件汽配连锁,截至今年12月,总计融资超73亿,门店数量突破9000家。
汽配企业对资本也趋于理性。没有资本裹挟,各家汽配连锁开始寻找增长点,如汽配出海、布局新能源、深耕区域、投资并购等。从5家连锁的共性策略看,都是回归供应链本质,更注重服务与效率提升。
一旦市场卷到极致,企业破圈的常见手段,就是对客户需求进行细分再细分,专业化和细分化成为汽车后的主要趋势。
比如美国后市场,在经历了充分竞争后,诞生了轮胎、快速换油、玻璃维修、洗美改、变速箱专修、事故车维修等各类连锁,规模从几十家到上千家不等。
今年,我国汽车后市场也呈现出类似趋势,诞生了5家连锁品牌,分别是聚焦汽修业务的CC养车、专注轮胎服务的大力神、朋伙养车和洗美服务的炫车侠、以及中升集团打造的钣喷连锁。
在新能源洗美改领域,也出现了蓝电、T9电研社等细分连锁,天猫养车的改装中心也有打造连锁的计划。
不难看出,当基础维保服务需求饱和,很难做出差异化,新入局的投资人更倾向于找细分领域深耕。
11月,代理国际大牌“某X”的网红店,自家门前摆擂台,国产大牌“某B”登门踢馆失败瞬间引爆舆论,成为贴膜圈年度大事件。
一位行业人士表示,当国际大牌开始将国产品牌纳入对比阵营时,不论结果如何,至少说明国产品牌雄起了。
支撑该观点的是生产车衣的核心技术呈现国产替代趋势,为国产品牌提供了崛起的机会,让国际大牌感受到了竞争压力,并给出了防御性策略:如XPEL今年上线元。
“平替”或成为汽车后市场的主旋律。不论是品牌、供应链还是连锁,谁能提供“高质低价”的产品,消费者或许会用脚来投票。
新能源车企已经展开“肉搏战”,如何卖出更多车成为第一诉求,向渠道动刀也成为共同的打法。
11月,蔚来汽车及子品牌“阿尔卑斯”面向全国招募经销商,成为继零跑、极氪和小鹏之后又一个拥抱经销商的车企。
不同于传统的经销模式,新势力主导的“新经销模式”更像是以售后换售前,即售前端轻资产运营,售后端授权模式重运营,厂家减少了大规模建店成本,同时可以保留直营模式的优点——管控经销商的服务及价格体系。
这种合作模式下,新能源车企并没有放弃直营模式,但是与经销商也不会深度绑定,经销商会接受“招安”吗?
回看2023年,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,让不少业内人士发出感慨:2023年的汽车后市场没有最卷只有更卷。
但是,正如文章开头所述,2023年只是汽车后市场从阴影中走出来的第一年,不论2024年生意是好是坏,2023注定是汽车后不可忽视的“转折年”。
声明: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搜狐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搜狐立场。